——對話中規院黨委書記王立秋
?
中國建設報社:對于城鎮水務與工程研究分院(以下簡稱“水務院”)十年的發展歷程,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件?
王立秋:水務院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中規院”)的二級專業機構,是擁有城市水系統、海綿城市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安全等多個專業的綜合性研究機構。自2012年成立以來,水務院緊密圍繞部中心工作,積極踐行為國家服務、科研標準規范、規劃設計和社會公益服務等工作職能,取得了一系列成績。
這支年輕的隊伍之所以能在專業領域取得現有成績,除了擁有團結的領導班子,還有一支高素質、能打硬仗的團隊。在隊伍構成方面,水務院現有員工逾百人,專業涵蓋環境工程、給水排水、市政工程、環境經濟、資源能源等。其中,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比超過75%,及以上職稱人員占比近50%,女性職工占比超過50%。在團隊建設方面,水務院一直致力于中規家園建設,通過強化黨建引領,開展“十年十城”大調研、“關鍵小事”調研攻關、UP青年及女性職工系列活動等,致力于關注每一位水務院人,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在重大任務面前,不論是汶川、玉樹、蘆山地震救援及災后重建,還是恩施、鄭州、甘孜等地應急供水救援,水務院人迎難而上,確保群眾喝上“放心水”。在援疆援藏和精準扶貧任務中,水務院選派了一批又一批掛職干部和專業隊伍,以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務實肯干的擔當,服務地方建設發展,獲得了一致好評。
中國建設報社:您認為水務院“深調研、強黨建、辦實事”等系列黨建活動,對于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有何積極意義?
王立秋:十余年來,水務院以服務國家、服務行業、科研創新等為契機,積累技術優勢,強化人才隊伍,深耕城鎮水務與基礎設施領域,深入拓展地方市場服務,累計承接規劃設計項目近千項。
水務院陸續在昭通、六盤水、宿遷等地開展了“深調研、強黨建、辦實事”系列黨建活動,這些地方大多是水務院持續開展伴隨式、全過程技術服務的城市。水務院在全力做好第三方技術咨詢服務的基礎上,積極與當地基層黨組織聯學聯建,通過技術幫扶、教育幫扶、物資幫扶等形式,支援地方城市建設、關愛留守兒童、看望老黨員、慰問困難家庭等。一方面,借鑒雙方黨建工作的好方法、好經驗,增進黨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強化干部職工的黨性修養,提升團隊凝聚力;另一方面,更好地推進黨建業務深度融合,通過深入地方、深度調研、深挖問題,結合問題導向,結合相關政策和發展方向,更好地深耕地方、服務地方,推動地方建設高質量發展。
中國建設報社:您認為水務院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服務部中心工作等方面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王立秋:水務院深入貫徹落實總院“求實的精神、活躍的思想、嚴謹的作風”的優良院風,履行部屬科研事業單位的職責與擔當。
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開展“十三五”“十四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研究,助力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構建。在韌性城市建設領域,持續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海綿城市建設、排水防澇治理、城鄉多災種設防和應對等有關研究,致力于提升城市韌性水平。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領域,長期協助主管部門完成城市供水水質抽樣檢測、城鎮供水規范化考核等,受委托牽頭承擔“國家供水應急救援能力建設項目”,積極開展供水管理辦法及立法研究、城市節水等工作。在水環境治理領域,水務院參與多項國家政策文件編制,先后派出數十位專家參與有關部委組織的水污染防治系列跟蹤指導工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技術支持。
在服務雄安新區高標準建設方面,牽頭和承擔雄安新區一系列規劃建設項目及“雄安新區水系統構建”國家重大水專項課題研究。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與長江大保護方面,通過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等有關研究,推進多項政策文件出臺。在服務南水北調工程方面,參與工程規劃論證、開展受水區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研究與綜合示范等國家重大水專項課題等,同時為推進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在各項工作中,水務院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努力使各項工作更好圍繞中心和大局、更好服務國家和人民。
中國建設報社:近年來,水務院科研成果豐碩,多項重要研究成果轉化為行業技術與管理文件。在科研工作開展、科研人才培養方面,您有什么期許?
王立秋:確實,過去的十余年,水務院錨定國家重大科技需求,持續深入推動科研創新工作,承擔多項重大科研課題,研發多項關鍵技術,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部分成果轉化為標準規范、管理政策、應用平臺,同時鍛煉了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獲得了由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科學技術部聯合頒發的“第五屆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稱號。
2023年,是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啟新征程的年,也是水務院第二個十年的起步之年,開好局、起好步十分重要。水務院要繼續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需要,在科研工作方面,持續以創新驅動為引領,深耕飲用水、城市水系統、城市基礎設施、韌性城市構建等領域,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學術影響力。在平臺建設方面,以籌建國家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城鄉建設城市水系統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城市安全韌性監測評估與規劃建設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等為契機,進一步搭建和完善科研創新平臺,落實科研激勵政策,營造良好氛圍。在人才培養方面,要進一步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為廣大職工提供更為廣泛的成長平臺,為行業輸出更多高層次人才,培養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和大師,注重青年人才的選拔培養,實現人才梯隊生生不息。